支票貼現率

| | | 引用 (0)

可以這樣說,遍數眼下熱門國際議題,除了金融危機之外,沒有別的事情比氣候變化更引人注目了。似乎一般人也同意氣候變化是個非常嚴峻的問題,解決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態度和氣候變化經濟學的主流結論相當不同。耶魯大學的經濟學者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在2007就說過,根據氣候變化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最優的減緩氣候變化的經濟政策是:在短期適度地減少排放量,在中長期大量減少排放量……這個結論經過了多種不同的建模策略測試,考慮了各種氣候目標、科學參數,還經歷了10年的整合評估模型修正」。

最近的經濟危機已經損害了主流經濟學界的名聲。他們不但未能在危機爆發前發出警報,更嚴重的是長期對金融市場放鬆管制的潛在危險視而不見。我擔心假若我們果真追隨諾德豪斯的漸進策略,終有一天我們會後悔對氣候變化做得不夠,就像我們現在後悔對金融管制得不夠一樣。

幸運的是,諾德豪斯的意見並非是唯一的意見。由英國政府委託、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斯特恩(Nicholas Stern)所主持的2006《斯特恩報告》,就提出了相反的意見,這個報告主張雷厲風行,迅速大量減排二氧化碳。當時的首相貝理雅在報告面世時就說:「毫無疑問,如果科學是正確的話,我們星球的未來是災難性的。在未來10到15年間,如果缺乏國際間的激進的二氧化碳減排措施,強有力的證據證明我們將錯失控制氣溫上升的時機。」

氣候經濟學家使用一種叫「成本效益分析」的分析工具。在有關個人的成本效益分析上,我們常常需要把目下的支出收入與將來的支出收入比較。舉例說,如果你把手頭上的1萬元放進銀行收取利息(舉例說每年2厘),那麼10年後就可以取回本金加利息一共10,000×1.0210 =12,190元。照此推算,10年後的1萬元經過貼現,其實只等於眼下的8,197元(支票貼現率為每年2厘)。

氣候經濟學中的成本效益分析,借用了這種在個人決策中使用的貼現方法,使得將來的人的利害得失可以與我們這一代人的利害得失比較。斯特恩使用的經濟模型和以諾德豪斯為代表的主流氣候經濟學界所使用的其實大同小異,主要分別在於他們用上了不同的貼現率,即對未來的人的福祉給予不同程度的重視。斯特恩給予100年後那一代人的福祉的重視程度,相當於對當今我們這代人重視程度的0.90倍,而諾德豪斯給予的則只是0.22倍!

在研究個人的決策問題時使用折現毫無爭議,但把它用在研究社會上的代際問題卻缺乏根據。在前一類問題中,當初的決策人也是日後的承受者;在後一類問題中,未來的人沒有在今天作出決定的權利,卻要承受這些決定的後果。認為未來的人相對我們這代人而言不那麼重要,這種處理方法並不符合任何道德的基礎,諾德豪斯那樣高的支票貼現率,簡直是對人權的踐踏!

事實上,即使以追求沒有貼現的各代福祉之和的極大化也有問題。因為這意味著:假如一個政策為當今這代人增加兩個單位的福祉,而對未來的一代減少一個單位的福祉,那麼這種政策算得上是個進步。但是,我們真的這樣認為嗎?

另一個耶魯經濟學家、政治學家羅默(John Roemer)提出了一個代際公平的原則:一個中立無私的決策人做出的決策,應該以提高各代人中福祉最低那代人的福祉為目標。(把這個縱向的代際原則,改變成為橫向的原則便很清楚:香港整體的福祉,不是以最富有的人的收入來判斷,而是以最窮的人有沒有過體面的生活來判斷的!)。當我們這代人作出的決策符合這個原則,未來的人一定不會比我們活得差,因此這種原則也可以稱為可持續性原則(sustainability),或者最小最大原則(minimax)。讀者也許會問:如果我們將未來的人的福祉看得那麼重要,我們這一代豈不是要受苦?

別擔心,羅默和他的合著者給我們帶來了好消息。他們在一篇論文中發現,即使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小組(IPCC)給定的方案減排二氧化碳的話,包括我們在內的今後每代人的生活水準,都可以維持於高於2000年的生活水準30%之上,而不需要下降。他們還證明了,即使我們還要求以後的人生活得比我們好,只要增長速度不是太大時,我們當今一代人同樣不需要受苦。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項研究中使用的「生活水準」概念,並不僅僅指消費,還包括知識水準、對大自然的保育程度等等。

中信銀行壓縮票據貼現規模

| | | 引用 (0)

上半年1400多億票據貼現轉換成一般貸款,讓中信銀行剎住了淨利潤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的腳步,第三季度實現淨利潤43.4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78%。
  
儘管前三季度淨利潤仍然同比負增長8.5%,中信銀行管理層仍然對全年業績盈利持樂觀態度。11月4日,中信銀行董事會秘書羅焱向本報記者表示:「2009年完成全年盈利與去年持平的目標,應該不是問題。」

至於第四季度的信貸投放力度,中信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第四季度中信會側重於對現有貸款結構的調整和增加存款,新增貸款投放不會太多。

在中信銀行上半年3238億元的貸款中,總額1400多億元的票據貼現占比高達45%。而三季度,存量票據的大幅壓縮成為中信銀行息差提升、盈利回暖的主要驅動力。

此前,中信銀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王康曾表示,下半年中信銀行將有800億到1000億票據轉為一般性貸款,有利於公司的資產收益率從2%提高到5%。而三季報的表現證實了這一點——票據下降了1030多億,一般性貸款增加1054多億。

中金公司分析,中信銀行三季度票據貼現占比下降了11個百分點至9%,中長期貸款占比上升7.5%至40%,一般性貸款環比增長13%。

中信銀行有關負責人介紹,如果說中信銀行上半年側重於新增貸款的投放,那麼下半年則會側重於結構調整和增加存款。「全年新增貸款在3200-3300多億的目標大體不會變化。四季度新增貸款投放不會太多。」他表示。

支票貼現比重下降直接導致息差大幅上升。中信銀行的息差在5 月達到最低點(2.41%),之後開始逐月反彈,9 月達到2.73%,由此帶來淨利息收入環比大幅增長18.1%,至91.8億。

除貸款結構調整外,中信銀行三季度息差上升,部分還在於三季度存款活期化和銀行壓縮保證金存款,降低了負債成本。

9月末,中信銀行活期存款占比44.2%,比上半年上升1.5 個百分點;同時,由於三季度貸款增長快於存款,因此同業拆入增長較快;存貸比略高於同業,9 月末,貸存比(扣除票貼)75.9%,含票貼則為83.4%。

不過,一些分析師認為,中信銀行三季度息差回復幅度較大,從時間看相對較早。由於存量票據進一步置換的空間有限,息差上升空間也有限。

此外,中信銀行三季度將撥備覆蓋率提至159%,撥備餘額環比增長了3.4%。中信銀行表示,由於不良票貼貸款形成率較低,下半年該行撥備政策調整幅度不會很大。

2009年,政府平台項目成為各家銀行新增貸款的一個重要投放領域。某股份制行人士介紹,各家銀行2009年投向政府平台項目貸款,佔整體新增貸款的40%-50%。

據中信銀行人士介紹,該行投向政府平台項目的貸款占新增貸款總量約31%,相對同業而言,這一比例並不高。

安信證券分析師表示,前三季度,中信新增一般性貸款主要投向三個領域:製造業等生產流通領域,包括交通、能源、通信行業等基礎行業項目,以及政府平台項目基本上各佔據三分天下。

其中,政府平台項目主要包括三類:政府擁有特許經營收入(水電氣項目等)占21%、土地相關(土地儲備中心、開發區土地抵押等)占51%,其他則主要為華東、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地市以上項目,政府投資公司也占一部分。

另外,在中信銀行1000億新增政府平台項目貸款中,有政府土地儲備抵押的佔到60%左右,有未來現金流做還款保證的占20%左右。

科技巨擘英特爾(Intel)繼今年5月因壟斷被歐盟重罰破紀錄10.6億歐元後,周三再被美國紐約州起訴違反反壟斷法。美國紐約州檢察總長科莫指出,英特爾在過去跟多家大型電腦製造商訂定合約,透過威迫利誘及票貼賄賂手段,阻止電腦製造商用競爭對手AMD的產品。這是英特爾10年來首次在美國面對反壟斷訴訟,英特爾方面則回應稱,起訴內容了無新意,堅稱生意手法合法。

紐約州檢察總長科莫(Andrew Cuomo)在起訴書中指,英特爾「在全球有系統地進行非法、排他性的行為,以維持其在微處理器市場的價格和壟斷性」。科莫表示,英特爾利用其市場優勢「以鐵腕控制」製造商,不僅不公平地限制了潛在票貼競爭對手,也損害了消費者享有更好商品及更低價格的權利。

利用市場優勢「鐵腕」阻競爭

英特爾被指「以數十億美元的代價,和電腦生產大廠簽訂獨佔或近似獨佔的協議」,並威脅報復沒有簽訂協議的廠商,手段包括取消優惠、資助電腦製造商的競爭對手,以及終止合資發展關係,受影響電腦製造商包括戴爾(Dell)、惠普(HP)及國際商業機器(IBM)。

起訴書稱,為了確保製造商使用英特爾產品,英特爾多年來付給各電腦製造商的貼現高達數十億美元計。單在2006年,英特爾就付了近20億美元給戴爾,換取對方不推出AMD產品。2006年9月,當戴爾開始推出使用AMD處理器的產品後,英特爾隨即大幅減少給予戴爾的貼現。除了支票貼現外,起訴書指英特爾設立一個專用來補貼競投的基金,令戴爾可以以低於成本的價值競投伺服器工程。

5月被歐盟判罰10億歐元

英特爾的發言人表示,指控了無新意﹕「這跟歐盟4年前控告英特爾的案件一樣,不見得重要亦沒有什麼新意。」英特爾在全球的中央處理器市場佔有率約為八成,AMD僅佔逾一成。AMD長期試圖以較低售價來試圖突破困局,但它聲稱一直被英特爾以壟斷手法打壓。

AMD在2003年推出的新一代晶片廣獲好評,被指設計與表現均好於英特爾產品,它藉此首度闖入高盈利的伺服器電腦市場,市場佔有率有明顯改善。AMD高層不斷強調,若英特爾不使用鐵腕手段,AMD的銷售額將遠比現時為好。AMD在2005年向歐盟投訴英特爾壟斷時,便引述電腦製造商稱,英特爾為製造商提供的票貼財政誘因就像「毒品」。歐盟今年5月向英特爾判罰破紀錄的10.6億歐元,英特爾正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