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危機時期貨幣政策

| | | 引用 (0)

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世界經濟。在各國經濟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全球經濟開始復蘇,逐步進入“後危機時期”。後危機時期的中央銀行,不僅要夯實經濟復蘇基礎,防控經濟二次探底風險,還應該對危機前後以及危機期間的貨幣政策進行全面反思,以便為未來經濟增長創造更加穩健的金融宏觀調控環境。

危機時期貨幣政策的主要特徵

面對危機期間經濟快速下滑風險,各國中央銀行協調出臺寬松貨幣政策,維持金融穩定,增強市場信心,有效防止金融危機與經濟下行之間的負反饋的惡性循環。危機期間的貨幣政策具有以下特徵。

利率工具操作具有顯著的趨同性

次貸危機爆發後,針對全球金融市場的緊縮局面,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主要央行採取了大規模降息和流動性注入措施。從2007年8月起,美聯儲先後10次大規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由5.25%降至0~0.25%的目標區間,12次降低支票貼現率累計575個基點至0.5%;歐洲央行先後7次降低主要再融資利率累計325個基點至1.00%;日本央行兩度降息累計40個基點至0.1%;英格蘭央行9次降息累計525個基點至0.5%。

非常規貨幣政策操作具有鮮明的創造性

在利率水平接近于零的情況下,中央銀行只有通過改變資產負債表結構和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的方式,向市場提供流動性,以非常規貨幣政策操作刺激經濟復蘇。貨幣政策操作的非常規特徵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創造性地使用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使公開市場操作和再支票貼現窗口更具靈活性,以兼顧利率調整和流動性供給雙重目標。如延長公開市場操作和支票貼現窗口貸款期限,擴大抵押品范圍和借貸款對象。

二是創新非常規救助工具,如美聯儲的TAF、TSLF、PDCF、AMLF、CPFF、MMIFF、TALF等工具,以滿足金融體係流動性需求,為外部融資者創造穩定有序的融資條件。

三是主要中央銀行參與政府對問題金融機構的救助方案,購買金融機構資產,向金融機構注入資本金,或者為金融機構債務和資產作擔保;同時買入國債,增加國債市場流動性,壓低中長期利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