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是將壽險貼現保單證券化,市場對此出現不同聲音

由次級抵押債券和信用違約掉期為首的金融衍生品引爆的金融危機尚未退去,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又邁開了金融產品創新的步伐。這一次他們將目標瞄準了人壽保險行業,他們想通過將壽險貼現保單證券化大賺一筆。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這次被華爾街金融機構看中的是保險業中的人壽保險貼現業務。衍生品證券化過程中金融機構將先從病人和高齡投保人那裡買得大量的人壽保單,再將保單分類後打包成不同風險級別的債券,之後將這些與投保人生死相關的衍生品賣給養老基金等投資機構。

單從證券化這一業務來看,無論投保人何時離世,華爾街的金融機構都能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不菲的佣金。而若此類債券能夠獲准在交易所或場外頻繁交易,投行更能從中賺取大量的手續費。

金融數據統計公司Dealogic的數據顯示,美國目前有高達26萬億美元的人壽保單處於有效期。即使僅有一小部分投保人願意出售自己的保單並最終成交,該壽險貼現衍生品市場規模就將達到5000億美元。這一規模雖然沒有2005年MBS(美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市場頂峰時期的9000億美元那樣巨大,也足以彌補華爾街投行之前在此類衍生品上遭受的損失。

分析人士指出,作為證券發行者的投行怎麼都獲得豐厚佣金和手續費,而購買此類債券的投資者得指望這些投保人盡早離世,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獲得投資回報,若投保人的壽命超出預期,投資此類產品將會收益甚微甚至出現虧損。如果此類產品加入高槓桿,更會放大產品的風險。

目前高盛已經推出了此類產品的相關指數,瑞士信貸也將此類壽險貼現衍生品的目標群鎖定,兩家投行都率先利用相似的證券化手法再次推進金融產品的創新。

面對金融機構的「蠢蠢欲動」,市場上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支持者表示此類產品創新進一步降低了市場融資成本,也使得投資者擁有了更多的選擇,若加以適當監管,此類創新將會帶動經濟加快復甦。而反對者則對華爾街迅速回到使用複雜新式金融工具追逐利潤的老套路感到不安。